中国的档案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的档案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尽管“档案”这个词的使用历史相对较短,各个朝代对档案的称谓却各不相同。
在明朝之前,并未见到“档案”这一术语,各朝代对档案的称呼各异。例如,商代称其为“册”;周代称为“中”;秦代使用“典籍”;而在汉魏时期,档案被称为“文书”、“文案”、“案牍”及“簿书”等。
根据现有的史料,“档案”一词*早的出现在清代。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中,首次出现“档案”这一词汇。而关于它的文字定义,*早见于清代作家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该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书中提到:“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这说明,长时间保存的文件被称为“档案”或“档子”,而今书写在纸上的文件也被称为牌子或档子。
在字义上,“档”字的解释是“横木框档”,意指木架框格;“案”字的含义则是“几属”,类似于小桌子等物件。由此引申出处理某事件的相关文件被称为一案,官方文件的收存统称为“案”或“案卷”。“档”与“案”的结合,指的是存放在档架中的案卷。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档案一词已成为科学概念,而其定义也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通过了解中国档案的历史渊源,不仅可以认识到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还能更好地把握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促进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