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领域前景广阔。介入治疗学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其涵盖的领域众多,可大致分为血管介入(以冠脉介入手术为代表)和非血管介入(如肿瘤介入治疗),在介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治疗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是最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相关的介入器械产业发展迅猛,包括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及电生理介入器械。其中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技术相对成熟,支架产品经历了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发展,国内支架产品也基本已完成了进口替代,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但在冠脉支架以外的介入产品,如球囊导管、外周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以及支架材料和导管材料,我国的技术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同时是未来我国介入产业发展的重点。
技术研发实力奠定公司行业地位。公司具有实力雄厚的技术研发团队,现有技术研究人员20余人,高级工程师10余人,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4人。董事长即公司的创始人董何彦女士,具有资深的专业技术背景,是公司持续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公注重行业前沿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是冠脉支架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中国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产品独创优势显著:1)无聚合物微盲孔载药冠脉支架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的无聚合物药物支架,在降低聚合物药物支架所带来的晚期支架内血栓、动脉再狭窄的风险以及解决术后长期服药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2)公司的球囊扩张导管在技术和性能上可与国外一流产品相抗衡,在推送力的传递、显影性、通过性、跟踪性以及折叠技术等方面都展现出突出优势,未来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产品优势+渠道发力促进业绩高增长。公司药物支架是首个无载体药物支架,其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伴有糖尿病的心梗患者和不耐受长期服用抗凝药或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具有特别的治疗指向。鉴于公司产品的特性和优势,公司计划在急救的应用市场进行拓展,目前已获得北京部分PCI标杆医院的认可;球囊扩张导管凭借过硬的技术性能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且尚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未来三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大力建设直销和经销渠道,在产品策略上,目前公司倾向于在球囊产品加大销售力量;在经销商的合作上,公司计划通过一定途径加大与经销商的绑定,实现利益共享,实现销售区域的不断突破。
新品药物球囊和造影导管有望打开成长空间。公司在未来产品的布局和研发积累上向空间更大的“血管介入”其他领域积极拓展,例如药物球囊、造影导管、外周血管支架、覆膜支架等国内产品相对处于空白或竞争力较弱的领域,这些领域的进口替代空间均在60%-80%,未来新产品的陆续上市将为公司打开广阔成长空间。药物球囊是公司近年来重点创新产品,属国内首家,年底进入申报注册阶段,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糖尿病弥漫性病变、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耐受等的病症上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公司产品在国内申报进度领先,获批后有望对德国贝朗公司的产品形成进口替代;造影导管已完成临床试验,进入注册阶段,保守估计每年冠脉造影约有3亿元的造影导管需求,临床以进口产品为主,公司产品上市后有望凭借高性价比打开市场空间。
盈利预测: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支架和球囊导管,近两年支架产品销售稳定,球囊导管产品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6-201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9.79、158.52和200.28百万元,同比增长17.2%、22.14%和26.34%;净利润分别为16.24、25.73和40.95百万元,同比增长77.76%、58.48%和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