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拳”出手 帮中小企业渡难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但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都明显增加,很多像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徐晓兰指出,我国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从实施组合式税收优惠、提高稳岗返还标准、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减免物业房租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在保障物流畅通、支持复工复产、降低经营成本、优化助企服务、助力开拓市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5月9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在原有纾困举措进一步延续执行的同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一些实招和硬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广度和深度。《若干措施》主要包括了4个方面、10条具体举措:
一是在加大资金支持方面,推动各地积极设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帮扶专项资金,对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防疫支出、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在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方面,明确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汇率避险服务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专项行动。
三是在推动降成本和扩需求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6个月内补缴;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推动产业链关键节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试点示范,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市场需求。
四是在加强服务保障方面,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以及“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健全完善政策服务数字化平台,开展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挥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卡点”,最重要的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力争“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帮助中小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还要发挥703家国家级、3800多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以及392家国家级、2600多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要发挥动员各方面资源,加强政策宣传与服务,让这些政策入企业、入园区、入集群,给中小微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帮助中小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业渡难关、增信心、促发展。
中小企业强 地区经济就会强
“我们通过梳理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并基于统计数据、第三方数据,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多维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从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介绍。
一是中小企业发展与地区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正相关。通过基础数据分析,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与地区GDP总量、第三产业GDP贡献率、财政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均显著正相关,其中,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与地区GDP、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8。
二是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地区GDP增长。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长1%,本省GDP将分别增长0.12%、0.14%和0.24%。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长1000个,本市GDP将增加1.43%。
三是中小企业发展显著提高地区税收收入。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加1%,本省税收将分别增加0.21%、0.21%和0.36%。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1000个,本市税收平均将增加0.17%。
四是中小企业创新显著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研发费用、有效发明专利数3个创新指标每增加1%,本省GDP将分别增加0.08%、0.06%和0.05%。
五是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推进共同富裕。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1000个,本市就业人员将增加0.68%,工资水平将提高0.78%。从微观家庭层面发现,经营中小微企业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提升幅度达到26.7%。同时,从事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居民家庭更容易成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提高概率分别达到27%和78.8%。
“此外,我们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进行计量验证,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越好,政商关系指数越高,小微企业越能够在拉动地区GDP、工资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梁志峰指出,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都表明,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
解决账款拖欠 为中小企业“减负”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是许许多多中小企业心中的痛点。”徐晓兰表示,我国已部署2022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组织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集中化解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情况排查,集中力量化解。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工程、货物、服务所形成的账款拖欠,5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要完成全面排查,并建立台账,加大集中化解力度。对于无分歧欠款,要发现一起清偿一起,如果确有还款困难的,6月底前必须要提出明确的还款计划和还款方式。对于有分歧欠款,要推动协商解决或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工信部也对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压实主体责任。本次专项行动设立了协调小组,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组长单位,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为副组长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落实。压实地方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各省对本地区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要负总责,明确具体措施、时间节点,限期办结。各有关行业部门和监管部门要督促指导地方,积极做好本领域拖欠化解工作,加强对所监管对象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予以处理。
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约束惩戒。建立拖欠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大型企业、大型上市公司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情况的信息披露,做好商业汇票逾期信息披露工作。今年,国务院大督查、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将对各地方防范和化解拖欠工作情况做重点督查。强化考核与监督,严格落实压缩非刚性支出等限制措施,加大对相关责任主体及责任人的问责和惩处力度。对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典型案例予以曝光,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
四是加强源头处理、健全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政府投资条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和政府投资资金预算管理,对于没有落实资金来源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严禁未批先建,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以各种方式要求企业垫资建设。研究完善工程款支付担保相关政策。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配套制度建设。
五是加强融资支持、强化对企服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作用,通过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流转盘活应收账款。通过“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等,组织各地和有关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帮助其加强合同管理,防范应收账款逾期等风险,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