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扯上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在中国市场上的大牌,上海福喜及其母公司美国福喜集团,尽管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老牌名企,在行业内享有如雷贯耳的名声,却并不为普罗大众所关注。
大难临头各自飞。面对丑闻,陷入舆论洪流的麦当劳们,无法再顾及与福喜多年握手合作的关系,纷纷宣布与其割席断交,如同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决绝如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餐饮,自丑闻曝光以来连发声明,一次比一次严厉。在8月1日发布的最新声明中,百胜集团宣布断绝与福喜集团在全球的供应关系,同时痛陈此事对自己造成的深深的伤害,一腔遇人不淑的愤怒与哀怨:“我们原本以为这样强强联手的合作,上游食品安全的保障会更加令人放心。但事与愿违,在上海福喜先进现代化和合规外表的背后,竟然发生由管理人员带头、有组织实施涉嫌违法违规和不诚信的行为。这对我们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伤害和教训。”
作为福喜的下游用户,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企业,是福喜丑闻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品牌声誉,都受其连累遭遇重创,自然值得同情。
不过,麦当劳们仅仅是无辜的受害者吗?我们也听到来自行业的另外一些声音。
按理说,这些洋快餐几十年来征战世界各地,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其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正在于其成熟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供应商的质量审核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他们对供应商的整个生产流程,包括供应、生产、品控,乃至员工培训、流程执行、表单管理等等,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核标准。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秘密武器,也令国内食品餐饮界同行一直艳羡不已而自叹难望其项背。
然而,这套严密而有效的管理体系,为何在进入中国后却频频失控,导致这些洋品牌屡屡陷入食品安全丑闻?
当我们进一步审视洋快餐与福喜的合作关系时,或许不得不说,正是洋快餐供应链在中国市场上的“变味儿”,埋下了引爆危机的定时炸弹。
从速成鸡事件到福喜过期肉,洋快餐供应链频频曝出危机,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实质上则是利益问题。
再高大上的跨国企业,本质上也是一家“企业”,受资本逐利的本性驱使,企业的使命是为股东的投资增值,而增值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压低成本、抬高售价、扩张市场。抬高售价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下几乎不可能,肯德基们进入中国几十年来,其产品终端售价并无大幅上涨,而扩张市场又受制于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相对而言,控制成本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短期见效的手段。对于餐饮零售类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采购成本,供应商供货价格越低,采购成本也就越低。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成了这些采购大鳄的不二法宝。
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是供求双方的博弈法则。由于连锁体系强大的渠道吞吐能力,供应商们自然对其趋之若鹜,尽管有与国外相同的标准和制度,但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竞争环境的差异,导致违法成本过低而违法收益较高,使得制度实际执行起来的尺度和分寸难免“入乡随俗”。对供应商的审核,变成了剥削和控制供应商、削弱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工具,而不再是确保品质的一个流程。
当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被下游用户的审核机制所削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为确保盈利,供应商不得不挖空心思控制成本,甚至如上海福喜这样,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生产,终至于东窗事发,从而造成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剧烈震荡。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似乎是你强我弱,此消彼长,但从根本上讲,无论处于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大家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事实上,一个健康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必须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的合理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快餐们在忙着与福喜“割袍断义”、纷纷宣称将重新审视和评估供应链体系管理之时,更需重新调整其与合作供应商的利益机制与分配原则。否则,更换供应商,无论是外国的老朋友,还是中国的新伙伴,恐怕仍将沦为“换汤不换药”的权宜之计。
代价如此惨痛,教训如此深刻,福喜事件能否成为洋快餐巨头重塑健康供应链体系的转折点?我们拭目以待。